作者:刘向晖
曾经有那么一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祖国大地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理想和信念而浴血奋战。
电影《十月围城》的结尾有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情节,刺客阎孝国在竭尽全力刺杀了孙文替身后被老师陈少白用手枪击中要害,奄奄一息,诀别之际,他带着微笑,奋力对老师说出了自己的最后遗言:学生已报国恩!而假扮孙文被阎孝国杀害的,是陈少白另一位高足,刚刚取得了耶鲁大学入学资格的李重光。一日之内,陈少白两名学生为了各自的理想喋血街头。此时此刻,作为老师的陈少白心中不知有何感想。尽管阎孝国作为学生功课优秀,尊师重道,对他的教导更是满怀感恩,但他却从来不曾把阎孝国当成一个好学生,还认定他“功课优秀,头脑愚蠢。一介莽夫,难为大才”。而换一个角度看,阎孝国可以说品学兼优,勤奋、执着,是朝廷的股肱之臣,国家的栋梁之才,做人有情有义,报国舍生忘死。同样,出身富商家庭的李重光好学、上进,是一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为了在正义的事业中不缺席,他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
能培养出这样两名杰出的学生,对于一名老师而言是莫大的荣耀,陈少白本应感到自豪才对。可是,造化弄人,情谊深重的师生三人在革命的浪潮中却站到了两个对立的营垒中,老师和师弟要革命,师兄却要保皇。最后,师兄杀死了师弟,而老师则亲手枪杀了师兄,酿成了一场时代的悲剧。
人与人意见相左甚至对立是很平常的事,孔子说过“当仁不让于师”,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不过,在民主社会中,对立的双方可以自由地表达和争辩,最后通过民主的方式由利益相关者在不同意见中做出选择。但是,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当政者却容不下不同的声音,当权者对反对力量更是一味的镇压。这时,反对的力量也就只能采取暴力革命(或者恐怖活动)的方式来表达抗议了。此时,如果兄弟、夫妻、父子、师生站到了不同的阵营,就只能反目成仇,刀兵相见了。
让陈少白痛不欲生的是两个(至少是李重光一个)年轻而美好的生命的陨落,自己教书育人事业的两大硕果毁于一旦。我相信,在他的残生中,他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一直鄙视的学生阎孝国会为了朝廷把自己囚入囹圄,但又不忘来看望自己,并带来自己最喜欢喝的汾酒。他也不会忘记,李重光会大义凛然地指责自己作弊,并通过重新抽签抽到了为共和国献身的机会。我想,陈少白可能更愿意为了理想而赴死的是自己,而不是自己的两位学生,毕竟学生还年轻,还有更多为家国天下、为理想信念而效力的机会。
作为老师,陈少白是成功的,他至少培养出了阎孝国和李重光这两大高徒。作为国民,这师徒三人都是不幸的,他们为封建专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十月围城这样的悲壮往事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了,我们希望这样的故事永远不要在中华大地上重演。
有徒当如阎、李,有国当是共和!祝天下师生教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