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维基百科全书的一个误传
2006-05-06 00:54:00
  • 0
  • 6
  • 9

在计算机世界网一篇题目为《四原因引爆维基百科》的文章中,有以下一段话:


对于维基百科的运作模式,最大的问题来自对其权威性的质疑。作为普通人,我们有什么资格来编写一部百科全书?

正式出版的百科全书,是需要由各个领域的权威人士,花费许多功夫来完成的。相比起来,维基百科的写作方法简直就像小孩子模仿大人的游戏。而且,维基百科自己还刊登了免责声明,说“不保证其内容的有效性”。如果不能保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那么这部百科全书的存在又有什么价值呢?


在这个问题上,香港大学媒体技术中心主任Andrew Lih教授的一个研究发现,在2003年1月到2004年3月的14个月时间里,先后有72家媒体(包括互联网和电视媒体)引用了维基百科的内容。科罗拉多的一个法院在2003年7月居然引用维基百科关于“亵渎”的文章解除了一项动议。Lih教授的科研小组把著名的Dorling Kindersley e.encyclopedia大百科作为比较对象,因为该大百科是平面印刷物,而且和Google一起开通了一个门户网站,把平面印刷的内容搬到网上,并在文章之间有链接可以跳转。通过比较涉及天文、地理、自然、人体等等领域的333篇文章,该科研小组发现:

第一, 有15%的维基百科的内容质量比Dorling Kindersley e. encyclopedia大百科要好;

第二, 维基百科的内容在经过媒体引用后,有更多的人访问并修改完善这些内容,这些文章的质量大幅提高,有30%的内容质量比Dorling Kindersley e. encyclopedia大百科要好。


以上资料在网上被转引多次,但均是没有经过调查研究的以讹传讹。以上资料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Andrew Lih中文名叫郦安治,是助理教授,而不是教授,也不是香港大学媒体技术中心主任,而只是新闻媒体研究中心的技术主管。


(2)Andrew Lih的这一项研究是独立做出的,并不存在一个研究小组。


(3)Dorling Kindersley e.encyclopedia只是一个只有448页的小百科全书,并非什么大百科全书。


(4)Andrew Lih的研究目的并非是要比较维基百科与Dorling Kindersley e.encyclopedia的优劣,实际也没有做这样的比较。他只是根据Dorling Kindersley e.encyclopedia选出了他要研究的条目。


(5)Andrew Lih用以评价条目质量的标准是参与编辑的人数与编辑发生的次数,并不涉及到条目的实际内容。


(6)15%与30%的数字都是维基百科条目自相比较的结果,即被引用前有15%的条目好于中值水平,被引用后则有30%好过中值水平(61次编辑或者36.5位独立编辑人)。


以上评论可能有误,也可能仍然存在一些本人没发现的问题,请诸位认真鉴别,Andrew Lih的原始研究文章在。当然,大家也可以直接请教Andrew Lih本人。


至于维基百科全书的质量究竟如何,我的观点是,从趋势上或者从理论上讲,Wikipedia一定可以胜过最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但这要求大量民众的参与,同时也需要一个过程。就目前而言,可能不如大英,但仍然过得去,可以满足日常的查询需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